以下兩個小故事是我的大兒子說給我聽的。
他的故事內容得自於最近看的一本書──《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》。
由於他就記憶說出這兩個小故事,我也就記憶寫出來,因而內容必定和原著有一段很大的差距。
儘管差距很大,然而無損於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。
首先看第一個小故事。
學校作文課的時候,老師要某學生寫出他在校隊集訓的感想。
那位學生是足球隊守門員,沉思良久,最終寫道:團練很操,教練很嚴,得冠很難。
寫完這十二個字,學生起身交卷。
老師看了答案,柔聲問:「只有這三句話?」
學生回道:「只有這三句話。」
老師又問:「沒有別的感想?」
學生搖搖頭:「實在想不出來。」
「校隊練習不會那麼簡單吧?」
「反正就是練球、練球、練球,很辛苦。」
「你怎麼練球呢?」
「隊友踢球射門,我負責防守。」
「防守最主要的動作是什麼?」
「要左撲右撲、上下跳動、手腳張開。」
「跳要跳多高呢?」
「一公尺左右吧。」
「為了防守,你會撲倒在地上嗎?」
「當然會啦。」
「每天大約要撲倒多少次?」
「總有一百次吧。」
「撲到地上會痛嗎?」
「當然會痛啦!」
「會不會受傷?」
「偶爾難免的啦。」
「那真是很辛苦啊。」
「是啊,的確很辛苦。」
「既然很辛苦,又可能受傷,為什麼要繼續練球呢?」
「我是足球隊守門員,那是我唯一會的本事啊。」
「你有因為足球隊的辛苦訓練,得到其他能力,甚至改變你人生的某一些想法嗎?」
學生低頭想了又想,不確定道:「好像比較……,不怕其他的痛。」
「其他的痛?」
「像是我爸爸從來不回家,養我的阿媽生病,我的生活費常常不夠,學校成績老是跟不上。」
「為什麼足球訓練會讓你比較不怕這些痛?」
「我把這些痛當成對手踢過來的強球──咬牙接住、拋出去,等著再接另外一顆球就好了。」
老師微笑道:「你可不可以擴充我們剛才的談話內容,重新寫一篇心得?」
結果學生寫了篇勵志短文:《一天一百次的墜落》。
第二個小故事同樣發生在作文課。
老師問學生失戀的感覺是什麼?
大部分同學都說「孤獨、傷心」,或是類似的話,之後再也想不出更恰當的形容詞。
為了激發學生的靈感,老師帶大家走出教室,要求他們觀察校園的每一個角落,留意所有細微事物,看看哪一個東西最能讓他們聯想到失戀。
繞完校園一圈,所有人回到教室,A同學搶先說:「校園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人行道上一塊被吐掉的口香糖,它被往來人群踩踏得扁扁的、黑黑的,給我一種孤獨、可憐的感覺。」
經過課堂短暫討論,失戀被重新描述如下:
失戀以後,我是被你嚼盡、吐掉的口香糖,失去了人生的甜味,如今一身黑,扁扁地癱在地上,任由所有路過的鞋底踩踏!
聽完這兩個小故事,你有什麼感想?
當時我直覺聯想到「藝術家」。
知道藝術家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嗎?
詮釋事物的方式不同於常人,或是說他的作品有「個人特色」。
十多年前我在錢櫃任職,某天聽一位想當歌星的女孩試唱。她的音域很廣,音色很美,一連唱了幾首歌,聽者無不鼓掌叫好。
當朋友問我的意見,我毫不客氣地直言道:「她的歌聲沒有自己的特色。」
什麼是特色?
最鮮明的例子是蔡琴。
蔡琴的歌聲只要聽一句,誰不曉得唱者是誰?
然而時下有許多流行歌曲,縱然聽完整首歌,我仍不知道那是誰唱的。
個人特色某些是天生,某些則是從「另一個角度」詮譯事物。
好比說大夥經歷同一件事,事後要他們一一說出自己的經歷,大部分人都會描述同一個重點,少數人卻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。
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的入就適合從事藝術工作。
個人特色是藝術家成功的條件之一,但還得有第二個條件:大部分人能夠接受與欣賞。
再以歌聲為例。
好比說我自己。
聽過我唱歌嗎?
假如聽過,保證也是「一句」就能聽出那出自我的「破鑼嗓子」。
然而這種特色有什麼用呢?
藝術是很抽象的東西,個人特色是好或壞,有時不容易鑑定,有時還得經過時間的考驗。
好比說四十多年前,台灣出了一位畫家洪通,發跡時被藝術界譽為「東方的畢卡索」。
他的畫作如圖一。
由於他就記憶說出這兩個小故事,我也就記憶寫出來,因而內容必定和原著有一段很大的差距。
儘管差距很大,然而無損於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。
首先看第一個小故事。
學校作文課的時候,老師要某學生寫出他在校隊集訓的感想。
那位學生是足球隊守門員,沉思良久,最終寫道:團練很操,教練很嚴,得冠很難。
寫完這十二個字,學生起身交卷。
老師看了答案,柔聲問:「只有這三句話?」
學生回道:「只有這三句話。」
老師又問:「沒有別的感想?」
學生搖搖頭:「實在想不出來。」
「校隊練習不會那麼簡單吧?」
「反正就是練球、練球、練球,很辛苦。」
「你怎麼練球呢?」
「隊友踢球射門,我負責防守。」
「防守最主要的動作是什麼?」
「要左撲右撲、上下跳動、手腳張開。」
「跳要跳多高呢?」
「一公尺左右吧。」
「為了防守,你會撲倒在地上嗎?」
「當然會啦。」
「每天大約要撲倒多少次?」
「總有一百次吧。」
「撲到地上會痛嗎?」
「當然會痛啦!」
「會不會受傷?」
「偶爾難免的啦。」
「那真是很辛苦啊。」
「是啊,的確很辛苦。」
「既然很辛苦,又可能受傷,為什麼要繼續練球呢?」
「我是足球隊守門員,那是我唯一會的本事啊。」
「你有因為足球隊的辛苦訓練,得到其他能力,甚至改變你人生的某一些想法嗎?」
學生低頭想了又想,不確定道:「好像比較……,不怕其他的痛。」
「其他的痛?」
「像是我爸爸從來不回家,養我的阿媽生病,我的生活費常常不夠,學校成績老是跟不上。」
「為什麼足球訓練會讓你比較不怕這些痛?」
「我把這些痛當成對手踢過來的強球──咬牙接住、拋出去,等著再接另外一顆球就好了。」
老師微笑道:「你可不可以擴充我們剛才的談話內容,重新寫一篇心得?」
結果學生寫了篇勵志短文:《一天一百次的墜落》。
第二個小故事同樣發生在作文課。
老師問學生失戀的感覺是什麼?
大部分同學都說「孤獨、傷心」,或是類似的話,之後再也想不出更恰當的形容詞。
為了激發學生的靈感,老師帶大家走出教室,要求他們觀察校園的每一個角落,留意所有細微事物,看看哪一個東西最能讓他們聯想到失戀。
繞完校園一圈,所有人回到教室,A同學搶先說:「校園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人行道上一塊被吐掉的口香糖,它被往來人群踩踏得扁扁的、黑黑的,給我一種孤獨、可憐的感覺。」
經過課堂短暫討論,失戀被重新描述如下:
失戀以後,我是被你嚼盡、吐掉的口香糖,失去了人生的甜味,如今一身黑,扁扁地癱在地上,任由所有路過的鞋底踩踏!
聽完這兩個小故事,你有什麼感想?
當時我直覺聯想到「藝術家」。
知道藝術家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嗎?
詮釋事物的方式不同於常人,或是說他的作品有「個人特色」。
十多年前我在錢櫃任職,某天聽一位想當歌星的女孩試唱。她的音域很廣,音色很美,一連唱了幾首歌,聽者無不鼓掌叫好。
當朋友問我的意見,我毫不客氣地直言道:「她的歌聲沒有自己的特色。」
什麼是特色?
最鮮明的例子是蔡琴。
蔡琴的歌聲只要聽一句,誰不曉得唱者是誰?
然而時下有許多流行歌曲,縱然聽完整首歌,我仍不知道那是誰唱的。
個人特色某些是天生,某些則是從「另一個角度」詮譯事物。
好比說大夥經歷同一件事,事後要他們一一說出自己的經歷,大部分人都會描述同一個重點,少數人卻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。
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的入就適合從事藝術工作。
個人特色是藝術家成功的條件之一,但還得有第二個條件:大部分人能夠接受與欣賞。
再以歌聲為例。
好比說我自己。
聽過我唱歌嗎?
假如聽過,保證也是「一句」就能聽出那出自我的「破鑼嗓子」。
然而這種特色有什麼用呢?
藝術是很抽象的東西,個人特色是好或壞,有時不容易鑑定,有時還得經過時間的考驗。
好比說四十多年前,台灣出了一位畫家洪通,發跡時被藝術界譽為「東方的畢卡索」。
他的畫作如圖一。
圖一:洪通的畫。
你覺得洪通的畫如何?
雖有特色,但經歷一段時間,能抱持欣賞態度者還有多少?
另外再請看世界知名畫家梵谷。
他的畫作如圖二。
雖有特色,但經歷一段時間,能抱持欣賞態度者還有多少?
另外再請看世界知名畫家梵谷。
他的畫作如圖二。
圖二:梵谷的畫。
你覺得梵谷的畫好看嗎?
剎那間……,或是說第一眼的印象,洪通的畫感覺比梵谷還要好一點。
可能這就是洪通生前還曾一度大紅大紫,梵谷一生卻是窮迫潦倒的原因吧。
然而經過時間的洗禮,如今又如何?
看到這,你應明白成為藝術家的先決條件吧?
那就是詮譯事物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樣!
假如大家這麼寫,他也這麼寫,這種人不適合當作家。
假如大家這麼畫,他也這麼畫,這種人不適合當畫家。
假如大家這麼安排劇情,他也這麼安排劇情,這種人不適合當導演。
藝術是很直覺、很抽象的東西,是好或壞,有時很難講。但如果大家如此,他也如此,就必定成不了偉大的藝術家。
別忘了「創意來自於叛逆」。
想成為藝術工作者嗎?
請先培養自己從「另一個角度」詮釋事物的能力。
剎那間……,或是說第一眼的印象,洪通的畫感覺比梵谷還要好一點。
可能這就是洪通生前還曾一度大紅大紫,梵谷一生卻是窮迫潦倒的原因吧。
然而經過時間的洗禮,如今又如何?
看到這,你應明白成為藝術家的先決條件吧?
那就是詮譯事物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樣!
假如大家這麼寫,他也這麼寫,這種人不適合當作家。
假如大家這麼畫,他也這麼畫,這種人不適合當畫家。
假如大家這麼安排劇情,他也這麼安排劇情,這種人不適合當導演。
藝術是很直覺、很抽象的東西,是好或壞,有時很難講。但如果大家如此,他也如此,就必定成不了偉大的藝術家。
別忘了「創意來自於叛逆」。
想成為藝術工作者嗎?
請先培養自己從「另一個角度」詮釋事物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