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導演嗎?

        學生時期看電影,感覺男女主角是成敗的關鍵,後來年紀慢慢大了,電影看多了,這才明白電影的靈魂是導演。

導演可以在拍片現場修改劇情,教導演員的表情與動作。演員的一字一句、一舉一動,都必須聽從導演的指示,因為導演說OKOK,說重拍就重拍。

現實生活之中,我發現也有人習慣當導演。

好比說,朋友知道我要上叩應節目,會熱心地告訴我哪些話題可以講、哪些話題不要談;如果主持人問這個問題,就如此這般回答;如果主持人問那個問題,乾脆答非所問地說其他事情。

又好比寫文章,諮詢相關專家,某些人會鉅細靡遺的告訴我應該先寫這個,再寫那個,應該強調什麼論點,避談哪個話題。

講起來似乎在抱怨,其實我心裡充滿了感激。

能夠苦口婆心勸我的人,必定有一定的交情。

朋友之間如此,親人之間更是如此。

每一個為人父母者,對兒女都是愛之深、責之切,也幾乎都忍不住地想擔任兒女的人生導演――考什麼學校、選什麼系、交什麼朋友、進入哪一家公司……;由於管得太多太緊,親子關係便可能發生問題。

就如同我自己,退伍之初回到家,對兒女的言行幾乎都看不順眼――房間太凌亂、零食吃太多、作息不正常、讀書不用功、講話不禮貌、思想太自私、不聽父親的話……,自然而然我說得多、管得多,也就引發了親子問題。

可是,再看和兒女相處融洽的老婆,對兒女的毛病全部視若無睹。

相信嗎,我從不曾見過老婆訓斥兒女,更別說打他們,罵他們。

在兒女眼中,老婆始終是一位安靜的聆聽者,以及忠心的支持者。

每當發現兒女做錯了什麼事情,由於我說沒有用,因而偶爾會私下告訴老婆,希望她委婉「暗示」兒女們的錯誤。然而,幾乎沒有一次例外,老婆都是調過頭來勸我不要放在心上,有時甚至指責我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。

次數多了,我也變得入境隨俗,對兒女採取全完開放、自由式的教育。

如此家人相處,其樂融融;兒女生活,極其獨立。

有時想想,有什麼事情一定要怎麼?又有什麼事情一定不能怎樣?

往好看,永遠有更好的;往壞看,永遠有更壞的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,以及這個環境所培養的獨特個性。

任你情真意摯、千言萬語,也難以改變他人想法。

不要當別人的導演。

尤其不要拿自己過去三、四十年的經驗,指導兒女未來三、四十年的日子該怎麼過!

 

新增說明文字

設計師的盲點

      廿五年前撰寫《蒼煙鎖海》,我一口氣寫了三十六萬字,其中五萬多字在描述「成長型電腦」。

什麼是成長型電腦?

如今買一部桌上型電腦,從安裝完成的那一刻開始,電腦便具備「全方位」成熟的功能。

可是,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呢?

從呱呱墜地到獨立生存,從牙牙學語到能言善道,前後需要多少「學習時光」?

即使天縱英明,也不會少於十年吧?

人類是萬物的主宰,成長的過程至少需要十年。

電腦呢?

如果某超級電腦擁有類似人類「學習」的能力,使用者(人類)又具備足夠的耐性,容許電腦「慢慢學習」五、六年。

這段學習期間,數百位一流的專家組成「教師團」,持續與電腦互動,進而相互學習成長,最終電腦將擁有無以倫比的超級能力――這就是《蒼煙鎖海》故事裡面,解放軍全自動作戰系統(金盾系統)的核心。

 

講起來容易,實際要如何做?好比什麼是「學習型電腦」?什麼是「電腦學習過程」?

中共「金盾系統」功能既然如此強大,身為作者的我,感覺有責任把細節講清楚。因而在寫作之初,我費了很大的功夫研究「學習型電腦」,除了詳細說明理論基礎,再透過研發過程中所遭遇的技術瓶頸,「教師團」討論內容、突破方式……,小說裡面全說得清清楚楚。

我認為這是一個作者「負責任」的態度。

 

很不幸,三十六萬字實在太長,出版社希望我能大幅刪減。

我心裡十萬個不願意,然而為了出書,只好試著刪減,拿著初稿前看後看,首先刪除學習型電腦的理論基礎與研發過程――只引一個「概念」,接著便跳到最後的「成品」。

這一刪就是五萬多字。

雖然刪得我十分心疼,但回頭看少了五萬多字的小說,感覺卻是更緊湊、更精采,全然不影響原故事的完整性。

寫作生涯之中,這是我學到的第一個教訓:作者認為必須清楚交待的細節,其實全沒必要;因為站在讀者的角度,他們根本不關心。

讀者關心什麼?

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故事!

 

講到這,我不禁憶起電影《教父》中的一個片段:

教父受義子之託,打電話給某製片大亨,希望即將開拍的新片由義子擔任男主角。

大亨斷然拒絕。

幾天後的清晨,大亨起床,睜眼一看,腳邊竟放著血淋淋的馬頭――那匹他最鍾愛,價值連城的賽馬!

 

 如果觀眾夠理智,這時應好奇:歹徒如何闖進大亨防衛森嚴的豪宅?如何砍下巨大的馬頭?如何將血淋淋的馬頭無聲無息放到大亨的床上?

很邏輯的懷疑,導演卻不交待細節,而是直接呈現血淋淋的畫面――震撼得我無法自己,剎那間便感受教父無所不在、無所不能的威力!

 

兩個例子告訴我們什麼?

不要站在設計者(作者)的角度將問題複雜化,請站在使用者(讀者)的角度將問題簡單化。

哪些事物應該簡單化?

設身處地把自己想像成使用者,再問自己一個問題:你對什麼有興趣?

使用者興趣之外的事物,管他什麼,都不重要,都可以簡化,甚至完全刪除不用。

 

最近接連碰到兩件事,讓我深深感覺設計者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,試圖盡善盡美表達心中的設計,結果卻耽誤使用者的時間,或增加使用者的接收難度。

 

一個是我的小兒子,他設計的「手玩」《只靠史萊姆也想征服世界》,已經在「PLAY商店」上市(相關報導請參閱https://gnn.gamer.com.tw/detail.php?sn=196043)。 

 對於電玩我毫無興趣,但基於父親的責任,我不僅上網下載(免費),還接連玩了七、八天。綜合這幾天的體驗心得,玩起來頗有趣味,但某些玩家不在意的細節,例如「闖關」與「闖關」之間重複出現的畫面,類似連續劇的片頭與片尾,頭一、兩次看到還覺得有趣,後來只是在浪費玩家的時間。

我如何跟小兒子講我心中的想法?

就是本文開頭的兩個故事。

 

第二個例子是幫朋友的公司草擬廣告文宣。

負責承辦業務的經理,將冗長的原始文稿傳給我,我費了不少時間才看懂,再靜靜想兩天,然後花了四、五個小時將原稿濃縮成以下三張圖:

 

圖一

  

圖二

  

圖三:「省購多」是專案名稱。

 

三張圖,遠比冗長的文字平易近人。

朋友公司有自己的美工,我只提點子,最終用或不用、如何用,全在他們。

 

以上兩個例子讓我更加確信,設計者為了完整表達心中想法,往往知不不言、言無不盡,其實這中間有許多可以化減,甚至刪除不用的內容。

試著從使用者的角度看事情――哪些他感興趣、哪些他在期待,只要能滿足他的興趣與期待,其他全是廢話!


固執與堅持

自從發現Google Map「商家評等」頗具參考價值,之後不管是住宿、上館子、喝咖啡,甚至看病、修車、找水電師傅……,我都會上網查看哪一家的風評較好。
只要評價好,而且評論的人數超過一、兩百,都是我的優先選擇。
什麼是評價好?
4.0顆星以上算「好」,可以安心前往。
4.5顆星以上算「很好」,不單可以安心,還能抱持一份期待。
假如擁有4.74.8顆星,幾乎值得消費者「專程前往」。
最近這兩年,消費前先查看Google Map,幾乎成了我的習慣。

上個星期,為了找水電師傅修理魚池馬達,上網查Google Map,意外看到我家附近有一家咖啡店,評等高達4.7顆星!


相片一:習作咖啡部Google Map評等。
註:括號內數字代表評論人數(239位);$是消費價格預估, 1$代表便宜,我見過最貴的是4$

怎麼可能?這家咖啡店於六年前開業,我不僅前往捧場,還特別寫了篇《創業維艱》登在「黃河渡」,文內對這家咖啡店的描述如下:

上個禮拜,一對年輕的夫婦在街角開了一家時髦的咖啡店。
開張之日我受鞭炮聲吸引而登門拜訪,當天店裡擠滿了老闆的親友,我只能概略看看,瞧見裝潢還算典雅,相關用品一應俱全,保守估計投資約百萬元。
很年輕的夫婦,對未來充滿了理想與幻想。
然而,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咖啡的定價,從最便宜的美式咖啡九十元,到最貴的一百三十元!
我不得不好奇他們想的是什麼?
在這偏鄉之地,咖啡的售價居然不低於台北市的鬧區!
生意可能做成功嗎?
不出我所料,才過了兩天就瞧見他們貼出美式咖啡降價到五十元的看板。可是即使如此,每當我經過街角,忍不住好奇往店裡探視,發現不管是平日或假日,都很難看到消費的客人。

別以為我客氣,稱自己所住之處為「偏鄉之地」,若是懷疑,請看相片二,這算不算偏鄉之地?
最起碼它絕對不是人潮洶湧的鬧區吧?

 相片二:我家附近景象。

這附近可能養得起一家「高檔咖啡店」?
若要我評估,這家咖啡店定然撐不過一年。
直到看到Google Map,才知道它不僅活到今天,而且還是十分出色的4.7顆星!
太令人意外了,我隨即上網查相關資料,除了消費者的「一片佳評」,另外看到這張美侖美奐的相片。


相片三:店門外景觀。

相片三和我的印象差了很多。
別以為那是六年前的記憶。
習作咖啡部距離我家僅三、四十公尺,每週我都會經過幾次,曾幾何時店的外觀竟然出現一股復古的雅緻風格?
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,我當即起身而出,頂著烈日,親自前往習作咖啡部一探究竟。 


相片四:習作咖啡部外觀。

相片四是上週三下午所攝,感覺和相片三差了很多吧!
如果把鏡頭拉近,在適當的時間,使用專業相機,相片四便能升格到相片三。
這就是專業和外行的差別。
不管如何,相片四至少可以證明習作咖啡部的確處於偏鄉之地。
我推門而入,只見老闆專注地研磨咖啡(相片五),店裡竟然坐了14位客人!

相片五:老闆兼服務員。

這個時間――上班日下午四點,這個溫度――空氣悶熱難當,這個偏鄉之地的咖啡店居然來了14個客人!
當然,單看相片五可能難以理解――這家咖啡店有何特殊之處?
可能是我之過。若是換台手機、換個人,效果鐵定不同。
若是有興趣,不妨上網查「習作咖啡部」,你會明白它之所以受到客人肯定的原因。
由於實在令我意外,上週日帶著家人前往消費,下午三點店裡只剩一張空桌。
桌子不夠大,我們一家五口勉強湊合,店裡二十多個座位就客滿了。
這難免令我想起六年前初次前往,當時只有我一個客人,也因而有機會和老闆閒聊幾句,大致了解他們夫婦對咖啡與甜點的熱情。
那天我點了一杯咖啡,老闆贈送兩塊手工餅乾,若要我評,4.0顆星應算客觀。
如今再度前往,甜點與飲料的式樣多了許多,吃起來都有一定的水準,實在要我打個分數,應介於4.44.5顆星之間。

今天寫這篇文章,其實在自我檢討。
往日我鐵口直斷,也始終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客觀的,然而習作咖啡部紮紮實實煽了我一巴掌。自然而然,我回頭重新看了遍《創業維艱》(http://www.haodoo.net/?M=hhd&P=481)
當年的錯誤在哪兒呢?
《創業維艱》列了五個「成功創業」的條件,分別是:
一、     擁有一件令人「感動」的商品。
二、     確保客源。
三、     品質如一。
四、     建立知名度。
五、     掌握通路。

拿這五個條件檢視習作咖啡部,它擁有第一與第三。
可是要如何做到第二:確保客源?
縱然老闆交遊廣闊,親友再是捧場,來到此偏鄉之地,一年能夠幾次?
另外,全台灣有多少咖啡廳、蛋糕店……,想要闖出知名度,幾乎難如登天。
至於通路,重點有三:潛在消費者知道你的存在、簡單的購買過程、合理的價格──習作咖啡部具備這三個條件嗎?
明白了嗎?
習作咖啡部一難以確保客源,二不易建立知名度,三也沒有適當的銷售管道。
可是,它成功了!
原因是什麼?
來到習作咖啡部,明顯感覺老闆做事不疾不徐,客人喝咖啡不疾不徐,店裡籠罩在一股「逍遙任我行」的輕鬆氣氛之中。
可能這是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原因之二就不是「可能」,而是必定如此: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,透過Google Map,所有客人都可依據自己的消費經驗寫下評語。
只要累積夠多的評語,就成了公平、客觀的評價。
走過必留下痕跡,這是以前不曾存在的條件。
Google Map成就了一群有理想、肯堅持、夠努力的年輕創業者。
不過,別忘了,Google Map可以成就你,也可以毀滅你!

最後放一句馬後砲:
什麼是固執?什麼是堅持?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?
以上三個問題,前兩個不易回答,第三個卻很簡單:
如果最終成功,原先就是堅持。
如果最終失敗,原先就是固執。
很高興習作咖啡部用他們的堅持,證明我原先認為的固執是一個錯誤!

少談政治

我對政治看得很淡,從不和人爭辯哪個政黨優、哪個差,也很少參與選舉造勢活動,然而2020大選是個例外。原因在不久前的《我為什麼反對小英》裡面說得十分清楚。
今天我想談一談大選期間過度參與政治的感想。

為什麼參與政治?
無非是希望改變某些民眾的支持對象。
這段時間我寫了幾篇文章,製作數十幅簡明的貼圖,以為能產生什麼效果,然而從各方反應來看,不單沒有效果,可能還有反效果。
由於表達太多「他不想聽」的意見,朋友的交情淡了,親友的感情遠了,有的人甚至夫妻反目,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爭執不斷。
你沒有類似不愉快的經驗嗎?
假如沒有,很可能你交往的對象都是同溫層,或是你習慣把心中的政治想法藏起來,不和別人溝通,尤其是不和他人爭辯。
否則,百分之百你經歷過不愉快的溝通經驗。

經歷這四、五十天的風風雨雨,如今我心底只有一個感覺:想要與周遭的親友愉快相處,首要原則就是少談政治;或是更正確地說:絕對不要談政治!
政治有如宗教信仰,沒有對錯,只有信與不信。
至於他為什麼相信,為什麼反對,必然和他的成長與生存環境——出身背景、生活歷練、價值觀、工作發展潛力——息息相關。

少談或是不談政治是美滿人生的大原則,至於細節,「時報出版」新近上市《在家不要談政治》,裡面列出十點建議,請大家參考如下:
1. 談政治不要提高音量,更不可用「否定」、「罵人」的字眼。
2. 喝酒不聊政治。
3. 不要把你贊同,但來路不明的網路文章貼給另一半看(如果要講,請用自己的話講出來就好)。
4. 如果真的聊不起來,就不要開啟和政治有關的話題。
5. 不要一開頭就說:「你們XX黨怎麼會這樣……。」
6. 如果你的朋友嘲笑你另一半的政治立場,你應該幫你的伴侶說話。
7. 不要看你另一半在同溫層的網路留言。
8. 不要用 line  email 吵政治。
9. 理解對方是真誠支持他的政黨且立意良善,即使你們立場不同。
10. 切記,討論政治最終沒有贏家。

最後奉勸大家:誰選上、誰落選,又如何?
日子還不是一樣地過?
   

消費心理學

幾天前到公園散步,路過一家新開的「金酒專賣店」,因為「喝酒有益健康」(我先前寫了篇文章),所以想都不想,直覺的反應就是推門而入。
這麼做,當然是為了健康著想。
店裡陳列的商品琳琅滿目,幾百種紀念酒,各式各樣精美的瓷器瓶,有的售價高達十幾萬元。令人難以相信,金酒種類如此之多、如此之雜,讓人大開眼界,卻也看得眼花繚亂。
我心想:既然是「專賣店」,價格理應比其他商店要便宜一點。
才這麼想,一轉眼便瞧見58˚、750cc白牌高梁酒的售價為540元。
知道同款酒其他商店的售價嗎?
全聯社五百出頭,好市多微低於五百。
眼前上百種金酒我全都認不得,唯一熟悉的是全省到處可見,幾乎所有賣場都不缺的58˚、750cc白牌高梁酒;偏偏它的價格比其他商店貴了6 ~ 8%——有了這資訊,你認為我會留下什麼印象?
日後我不會來這兒買酒,因為它的價格比其他商店貴——或許這是錯誤的推論,可是對不起,絕大部分顧客都會這麼想。

離開專賣店,我情不自禁憶起一件往事。
十多年前我任職某連鎖KTV,那時啤酒是門市酒類消費大宗(現在應該也是)。由於賣得多,想要增加收益,營業主管建議提高啤酒售價。
聽到這建議,我急忙阻止。
董事長問為什麼?
我簡單說明如下:
一、     提高酒的售價,某些顧客就會自己帶酒,而價差越大,自帶酒的比例就越高。
二、     公司所有門市附近都有廿四小時不打烊的便利超商,某些顧客歌唱到一半,酒喝光了,會專程到便利超商買酒。與其讓便利超商賺,為何不讓公司自己賺?因而我建議,本公司所有酒品售價,一律比照門市附近的便利超商。
三、     公司經營KTV,主要收入來源是包廂費。為了吸引顧客消費,對於大眾熟知的酒品,例如台啤、海尼根……,售價應比便利超商還要便宜。

這就是那家連鎖KTV,十多年前酒品大幅降價的原因。

明白我這麼建議的原因嗎?
顧客來店消費,許多人都會在心裡「暗暗比價」。
如何比價?
當然是拿他熟知的商品。
一旦覺得便宜,他就會留下「這家店所有商品都比較便宜」的印象。否則便像前面提到的專賣店,由於唯一認出的商品比較貴,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商品都比較貴。

沒有多高深的道理,營運之道就是:設身處地想想顧客在想什麼?

抓狂

今天在台北搭公車。
車停下,門打開,我才準備上車,就瞧見車上有一個老人,步履維艱走到車門口卻不下車,而是對著已開啟的車門不斷拍打,口中又吼又罵。
聽不清楚他在罵什麼,因為他咬字不清。
再從他遲緩的動作,襤褸的衣衫,顯然不是一個正常人。
我情不自禁向後退了幾步。
由於車門口被他擋住,一時之間準備下車的乘客下不了,準備上車的路人也上不了。不過,大家都默契十足離他遠遠的,沒人抱怨,沒人指責,甚至司機也沒出聲制止,大家都靜靜地看著這一幕。
他十分憤怒,車門拍得砰砰砰響,好一陣子才氣呼呼地下車。

今天舉這個例子,十分特殊,因為抓狂的那個人顯然不是一個正常人。
可是,現實生活之中,許多類似的例子,當事者看起來並無異樣。
例如他衣著整潔、咬字清晰、動作尋常,然而一旦抓狂起來,憤怒、不理智的程度,比起瘋子猶有過之。
有的時候,我們不也如此?
為了某一句話、某一件事、某一個人的什麼舉動……,當場暴跳如雷,臉紅脖子粗地硬是要爭個對錯。
然而事後想想,卻覺得當初堅持的理由莫名其妙!
既然莫名其妙,當初為何會暴跳如雷?

人是十分情緒的動物,正常人偶爾也會有抓狂、不理智的時候。
特別在網路世界,許多網友、粉絲彼此不認識,也以為躲在鍵盤後不必為言論負責,因而抓狂的機率更加頻繁。
假如你也這麼感覺,奉勸你兩件事:
1.     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抓狂的人。
2.     碰到抓狂的人不必和他爭辯,盡可能躲他遠一點。

何必爭辯?
正如同今日搭公車碰到的那個人,他到底為什麼事情生氣?
可能是前一站他想下車,然而動作遲緩,語言表達也不清楚,司機沒有及時停車……;或是公車開得太快,他離座後身子一歪,撞到了座椅……;也或許是想到了什麼,情緒突然失控……。
管他什麼原因,重要嗎?
不正常的人抓狂,不需要太多理由。
一個字、一句話、一個眼神、一個動作……,可能就觸動了他敏感、不理智的神經。
這個時候,最好離他遠一點!
不離他遠一點,想怎麼樣?
跟他講道理,可能有效嗎?
痛罵他幾句,會讓你的心情舒暢一點?
三拳兩腳,狠狠K他一頓,發洩你心中的不快?
果真如此,你不就和他一樣,是一個不正常的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