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個禮拜以前,一位好朋友A,和他的朋友C起了言語衝突。衝突發生時我正好在現場。由於A、C兩人都是我的前輩,所以衝突開始的時候我只能袖手旁觀。我很清楚地看到他們一開始還在講道理,然而兩分鐘不到,先後說起情緒性的語言,之後聲音越講越大,最後完全不理性地爭吵起來。
身先士卒、一馬當先,當真是中國名將的典範啊!
反觀西洋戰爭片,特別是大軍對峙的場面,他們的戰場指揮官都在哪裡呢?
遠遠地躲在高處的山頭,或是騎在馬上,或是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,遙望著槍林彈雨的前線。至於指揮官的身旁,多半圍了一大群的參謀、旗手、號手,以及保護他安全的護衛隊。
和中國的名將相比,西方的戰場指揮官是多麼膽小、多麼沒出息啊!
中國名將遠遠「勇於」西方戰場指揮官──這觀念在我心中盤據了很久。
特別是我剛從官校畢業,聽到某位揚名海軍的學長,他最偉大的事跡就是「身先士卒」──身為陽字號兵器長,射擊打靶時不是站在「操控台」後方擔任「督導」工作,而是直接站上火線,親自操作「射控操控台」。
須知,軍艦備戰(準備打仗)的時候,「戰情室」擁有許多操控台,每一部操控台的前方都坐著一位「操控手」。
操控手多半是士官。
士官一旦派到某一艘軍艦,直到退役,通常都不太變動職務。因此,士官在海軍服役十幾二十年,通常只要學習一、兩部操控台的操作。也唯有如此,才能夠熟練、專精於自己的工作。
至於軍官,因為要升級、要輪調,多則一、兩年,少則九、十個月就會調到一個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崗位。
所以戰情室操控台的操作,軍官很難「專精」,因而大多是站在後方,負責督導幾部操控台的操作。
可是,我們那位大名遠播的學長,已經高升到少校兵器長,還能身先士卒,親自操作複雜的操控台。他好厲害,是不是?
後來我當了相同職務──陽字號兵器長,了解「督導官」的責任,這才發現指揮官逞匹夫之勇的「身先士卒」是不對的。
指揮官的責任是什麼?
綜觀大局、戰場指揮──想要做到這一步,必須保持冷靜。
唯有冷靜,才可能理智。
西方有一位名將(對不起,我忘了他是誰,上網也找不到資料),某日參加戰前會議,聽完參謀簡報,他順手從菸盒中取了一根菸,可是抽了一口就丟了,因為菸味不對,那不是他習慣抽的菸。
身後的副官急忙遞上指揮官習慣的香菸。
一位參謀見狀,信心滿滿地說這場戰爭他們一定贏!
旁人問為什麼?
那位參謀解釋:「在這種緊張的時刻,指揮官卻很冷靜,居然連些微差異的菸味都分得出來。」
後來那場戰爭,他們果然贏了。
西方有句諺語:主帥不站第一線!
因為主帥一旦親自站上第一線,很容易被激烈的戰況攪得緊張萬分、一頭火熱。這時,要如何保持冷靜?唯有和火線保持一段距離,讓自己脫離激烈的戰鬥,才可能「綜觀大局」,並且保持冷靜。
在冷靜的狀況下做出的判斷,才可能理智。
戰場指揮如此,人際關係也如此!
我急忙起身,先半強迫地勸告A離開現場,然後坐下,和C面對面溝通起來。
我很客氣地分析這件事的關鍵、雙方立場的差異,並建議C應該如何處理這衝突。
僅僅溝通了十幾分鐘,C就欣然接受我的解釋,後來也依據我的建議處理後續事宜。
這件看起來水火不容的衝突,就這麼順利圓滿地解決了。
事後A十分感激我,並特別佩服我的冷靜與理智。
我特別冷靜與理智嗎?
假如你了解我的脾氣,應該清楚我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。而且,一旦衝動到「血壓驟升」的地步,我不單不理智,還會格外地不講道理,有時甚至有點流氓氣息──儘管這種事發生的機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低,但是我心裡清楚,這是我個性上的缺點。
那一天,為什麼我會如此冷靜與理智?
很簡單,因為我不是當事人。
人生之所以複雜,是因為感情。
當你把感情的因素拿掉,從單純理性的角度看事情──是非、對錯、利弊、得失、關鍵為何、應該如何解決……,通常都會變得十分單純。
我誠實地告訴A,如果我是他,那天可能會跳向前,動手和C打起來。可是,就因為我不是A,不是當事者,和利害沒有直接關係,因此能夠格外冷靜。
一旦冷靜,就能把問題看得一清二楚──這就是理智。
最後,我一針見血地說出重點:「主帥不站第一線──這就是那一天,我半強迫你離開現場的原因。」
小時候讀《三國演義》,好欽佩那些名將的勇氣。好比說張飛、關公、趙子龍、呂布……,個個都是不怕死的英雄好漢。戰爭開打之初,他們便策馬疾奔而出,一邊揮舞著手中兵器,一邊宏聲報出自己名號。
我很客氣地分析這件事的關鍵、雙方立場的差異,並建議C應該如何處理這衝突。
僅僅溝通了十幾分鐘,C就欣然接受我的解釋,後來也依據我的建議處理後續事宜。
這件看起來水火不容的衝突,就這麼順利圓滿地解決了。
事後A十分感激我,並特別佩服我的冷靜與理智。
我特別冷靜與理智嗎?
假如你了解我的脾氣,應該清楚我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。而且,一旦衝動到「血壓驟升」的地步,我不單不理智,還會格外地不講道理,有時甚至有點流氓氣息──儘管這種事發生的機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低,但是我心裡清楚,這是我個性上的缺點。
那一天,為什麼我會如此冷靜與理智?
很簡單,因為我不是當事人。
人生之所以複雜,是因為感情。
當你把感情的因素拿掉,從單純理性的角度看事情──是非、對錯、利弊、得失、關鍵為何、應該如何解決……,通常都會變得十分單純。
我誠實地告訴A,如果我是他,那天可能會跳向前,動手和C打起來。可是,就因為我不是A,不是當事者,和利害沒有直接關係,因此能夠格外冷靜。
一旦冷靜,就能把問題看得一清二楚──這就是理智。
最後,我一針見血地說出重點:「主帥不站第一線──這就是那一天,我半強迫你離開現場的原因。」
小時候讀《三國演義》,好欽佩那些名將的勇氣。好比說張飛、關公、趙子龍、呂布……,個個都是不怕死的英雄好漢。戰爭開打之初,他們便策馬疾奔而出,一邊揮舞著手中兵器,一邊宏聲報出自己名號。
身先士卒、一馬當先,當真是中國名將的典範啊!
反觀西洋戰爭片,特別是大軍對峙的場面,他們的戰場指揮官都在哪裡呢?
遠遠地躲在高處的山頭,或是騎在馬上,或是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,遙望著槍林彈雨的前線。至於指揮官的身旁,多半圍了一大群的參謀、旗手、號手,以及保護他安全的護衛隊。
和中國的名將相比,西方的戰場指揮官是多麼膽小、多麼沒出息啊!
中國名將遠遠「勇於」西方戰場指揮官──這觀念在我心中盤據了很久。
特別是我剛從官校畢業,聽到某位揚名海軍的學長,他最偉大的事跡就是「身先士卒」──身為陽字號兵器長,射擊打靶時不是站在「操控台」後方擔任「督導」工作,而是直接站上火線,親自操作「射控操控台」。
須知,軍艦備戰(準備打仗)的時候,「戰情室」擁有許多操控台,每一部操控台的前方都坐著一位「操控手」。
操控手多半是士官。
士官一旦派到某一艘軍艦,直到退役,通常都不太變動職務。因此,士官在海軍服役十幾二十年,通常只要學習一、兩部操控台的操作。也唯有如此,才能夠熟練、專精於自己的工作。
至於軍官,因為要升級、要輪調,多則一、兩年,少則九、十個月就會調到一個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崗位。
所以戰情室操控台的操作,軍官很難「專精」,因而大多是站在後方,負責督導幾部操控台的操作。
可是,我們那位大名遠播的學長,已經高升到少校兵器長,還能身先士卒,親自操作複雜的操控台。他好厲害,是不是?
後來我當了相同職務──陽字號兵器長,了解「督導官」的責任,這才發現指揮官逞匹夫之勇的「身先士卒」是不對的。
指揮官的責任是什麼?
綜觀大局、戰場指揮──想要做到這一步,必須保持冷靜。
唯有冷靜,才可能理智。
西方有一位名將(對不起,我忘了他是誰,上網也找不到資料),某日參加戰前會議,聽完參謀簡報,他順手從菸盒中取了一根菸,可是抽了一口就丟了,因為菸味不對,那不是他習慣抽的菸。
身後的副官急忙遞上指揮官習慣的香菸。
一位參謀見狀,信心滿滿地說這場戰爭他們一定贏!
旁人問為什麼?
那位參謀解釋:「在這種緊張的時刻,指揮官卻很冷靜,居然連些微差異的菸味都分得出來。」
後來那場戰爭,他們果然贏了。
西方有句諺語:主帥不站第一線!
因為主帥一旦親自站上第一線,很容易被激烈的戰況攪得緊張萬分、一頭火熱。這時,要如何保持冷靜?唯有和火線保持一段距離,讓自己脫離激烈的戰鬥,才可能「綜觀大局」,並且保持冷靜。
在冷靜的狀況下做出的判斷,才可能理智。
戰場指揮如此,人際關係也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