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能是責任的因素,婚後我對做菜產生了興趣。即使還在軍中服役,偶爾回到家,三餐也由我負責規劃。
所謂規劃,包含到市場買菜,回家以後清洗,以及做菜時當老婆的幫手。
特別是晚餐,必定是經過精心調配,希望家人都能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。
可是,我發現每天晚餐烹煮的新菜端上餐桌,母親必定把前一天的剩菜從冰箱拿出來,使用微波爐簡單加熱,再放到自己面前。
母親沒吃完剩菜之前,幾乎不吃當天烹煮的新菜。
身為三餐的規劃人,我希望「當餐菜,當餐畢」。因而採買食材之初,我都會預估每餐所需的菜量。不幸,就因為母親餐餐先吃剩菜,使得當天烹煮的新菜就多了一部分。
而多出的這一部分,無可避免地又成為第二天的剩菜。
這簡直就是惡性循環!
有一天晚餐我實在看不下去,氣得在餐桌上質問母親:「為什麼妳不先吃新做的菜?這些菜量,我們一餐大概可以全部吃完。全部吃完,明天就沒有剩菜。可是,妳現在吃昨天的剩菜,明天吃今天的剩菜……,一餐一餐往後剩,妳不是天天都在吃剩菜嗎?」
聽了我的質疑,母親沒有多做解釋,暫時吃了幾口新菜,但是沒有多久,又動手夾起剩菜。
此外,有時我在廚房清洗食材,母親會幫忙削青菜或是水果的皮。她將果皮削進「清洗槽」的做法,也令我摸不清頭緒。
果皮削進清洗槽,除了清洗工作會很不方便,最後還是得將果皮撈起來,轉而丟進垃圾桶。
那何不一勞永逸,直接將果皮削進垃圾桶──我不止一次這麼提醒母親。
可是,她始終維持著削進清洗槽的老習慣。
兩個習慣都是長年令我想不透的問題。
沒想到,多年以後當我退休,三餐的烹煮工作從配角轉變成主角,不知不覺中,我竟然也步上了母親的後塵。
是的,如今用餐時我也是想盡辦法先吃剩菜。
尤其一個人在家,十之八、九我都只吃冰箱的剩菜。
至於削果皮,也是先削進清洗槽,再撈起來丟進垃圾桶。
往日的「莫名其妙」,如今成了「理所當然」,為什麼?
對於一個日日負責三餐的「家庭煮夫」,剩菜有如壓在心頭的一塊巨石──即使只是打開冰箱,瞧見那些「占位置」的剩菜,乍然間心底就會湧現一股壓力!
不要不信──如今剩菜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;而解決剩菜,就成了我矢志達成的目標。
至於把果皮削進清洗槽,那更是「不得不」的選擇。
原因大概只有上了年紀的朋友才明白──清洗槽的高度「高」、開口「大」,可以「直著身子」輕鬆削果皮。至於垃圾桶,開口小也罷,最麻煩的是它的高度低,想要果皮「削得準」,無可避免地必須彎腰──等你上了年紀試試看,看你能夠彎多久!
年輕時不是問題。等到年紀大了,不要說長時間彎腰,偶爾打個哈欠都會閃到腰。
另外,我老婆稱得上環保小尖兵,所有垃圾的處置都必須恪遵環保的相關規定。這中間最讓我受不了的就是廚餘,一小桶裝在清洗槽旁邊,特別是夏天,一旦掀起蓋子就會臭氣四溢。
我不是反對環保,而是不同意她對廚餘的定義。
就我的認知,廚餘就是給豬吃的東西──菜梗、果皮當然不在話下,但是骨頭、蝦殼、蟹甲……,這些很容易散發臭味的東西也能算嗎?
幾個月之前,我突然動了自己種菜的念頭,想在頂樓陽台搭建一個現代化的有機農場。由於投資很大,我特別謹慎,先從圖書館借了十幾本書,研究與種菜有關的技術。這些技術中的一項,是製作有機堆肥。看到書中介紹,我才明白有機堆肥的材料之一就是廚餘,其中包含骨頭、蝦殼、蟹甲。
我還在半信半疑,當天晚上看電視,正巧就看到製作有機堆肥的報導──讓我親眼見證了一堆廚餘,那中間就包含了骨頭,在經歷幾個月的發酵之後,竟然轉化成對植物極有助益的肥料!
實在是不可思議!
從那一刻開始,我才了解老婆的用心。
所謂規劃,包含到市場買菜,回家以後清洗,以及做菜時當老婆的幫手。
特別是晚餐,必定是經過精心調配,希望家人都能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。
可是,我發現每天晚餐烹煮的新菜端上餐桌,母親必定把前一天的剩菜從冰箱拿出來,使用微波爐簡單加熱,再放到自己面前。
母親沒吃完剩菜之前,幾乎不吃當天烹煮的新菜。
身為三餐的規劃人,我希望「當餐菜,當餐畢」。因而採買食材之初,我都會預估每餐所需的菜量。不幸,就因為母親餐餐先吃剩菜,使得當天烹煮的新菜就多了一部分。
而多出的這一部分,無可避免地又成為第二天的剩菜。
這簡直就是惡性循環!
有一天晚餐我實在看不下去,氣得在餐桌上質問母親:「為什麼妳不先吃新做的菜?這些菜量,我們一餐大概可以全部吃完。全部吃完,明天就沒有剩菜。可是,妳現在吃昨天的剩菜,明天吃今天的剩菜……,一餐一餐往後剩,妳不是天天都在吃剩菜嗎?」
聽了我的質疑,母親沒有多做解釋,暫時吃了幾口新菜,但是沒有多久,又動手夾起剩菜。
此外,有時我在廚房清洗食材,母親會幫忙削青菜或是水果的皮。她將果皮削進「清洗槽」的做法,也令我摸不清頭緒。
果皮削進清洗槽,除了清洗工作會很不方便,最後還是得將果皮撈起來,轉而丟進垃圾桶。
那何不一勞永逸,直接將果皮削進垃圾桶──我不止一次這麼提醒母親。
可是,她始終維持著削進清洗槽的老習慣。
兩個習慣都是長年令我想不透的問題。
沒想到,多年以後當我退休,三餐的烹煮工作從配角轉變成主角,不知不覺中,我竟然也步上了母親的後塵。
是的,如今用餐時我也是想盡辦法先吃剩菜。
尤其一個人在家,十之八、九我都只吃冰箱的剩菜。
至於削果皮,也是先削進清洗槽,再撈起來丟進垃圾桶。
往日的「莫名其妙」,如今成了「理所當然」,為什麼?
對於一個日日負責三餐的「家庭煮夫」,剩菜有如壓在心頭的一塊巨石──即使只是打開冰箱,瞧見那些「占位置」的剩菜,乍然間心底就會湧現一股壓力!
不要不信──如今剩菜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;而解決剩菜,就成了我矢志達成的目標。
至於把果皮削進清洗槽,那更是「不得不」的選擇。
原因大概只有上了年紀的朋友才明白──清洗槽的高度「高」、開口「大」,可以「直著身子」輕鬆削果皮。至於垃圾桶,開口小也罷,最麻煩的是它的高度低,想要果皮「削得準」,無可避免地必須彎腰──等你上了年紀試試看,看你能夠彎多久!
年輕時不是問題。等到年紀大了,不要說長時間彎腰,偶爾打個哈欠都會閃到腰。
另外,我老婆稱得上環保小尖兵,所有垃圾的處置都必須恪遵環保的相關規定。這中間最讓我受不了的就是廚餘,一小桶裝在清洗槽旁邊,特別是夏天,一旦掀起蓋子就會臭氣四溢。
我不是反對環保,而是不同意她對廚餘的定義。
就我的認知,廚餘就是給豬吃的東西──菜梗、果皮當然不在話下,但是骨頭、蝦殼、蟹甲……,這些很容易散發臭味的東西也能算嗎?
幾個月之前,我突然動了自己種菜的念頭,想在頂樓陽台搭建一個現代化的有機農場。由於投資很大,我特別謹慎,先從圖書館借了十幾本書,研究與種菜有關的技術。這些技術中的一項,是製作有機堆肥。看到書中介紹,我才明白有機堆肥的材料之一就是廚餘,其中包含骨頭、蝦殼、蟹甲。
我還在半信半疑,當天晚上看電視,正巧就看到製作有機堆肥的報導──讓我親眼見證了一堆廚餘,那中間就包含了骨頭,在經歷幾個月的發酵之後,竟然轉化成對植物極有助益的肥料!
實在是不可思議!
從那一刻開始,我才了解老婆的用心。
今天之所以提這三段經歷,主要是因為上週講到《聽得懂》。
聽得懂固然重要,但要小心「懂」或「不懂」的認定。
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,隨隨便便就認為別人聽不懂。
請冷靜地想一想:到底是別人聽不懂,或是自己沒有經驗、知識不足?
許多事情我們不必親自動手去做,冷眼旁觀時,實在看不懂別人為何如此。可是,等到角色轉換,或是自己必須親自動手做,經過一段時間,累積足夠經驗,這才明白真正的問題是出在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