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往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,走進辦公室,見到同事A,你面帶微笑對他點點頭、打招呼。沒想到,他回了你一瞥「不好的臉色」,隨後又低頭忙於自己的工作──面對這狀況,你應該如何看待?又應該如何處置?
首先,我們看這問題的「因」──A給你一瞥不好的臉色;你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解讀:
一、那是「不悅」的臉色:因為A討厭你,不屑和你打招呼。
二、那是「鬱悶」的臉色:因為A的心情不好,可能是早上出門以前和老婆大吵一架,或是剛才才被老闆訓了一頓。
三、那是「難受」的臉色:因為A的身體不適,可能最近得了腸胃炎、肚子痛,或是宿醉一夜,此刻還沒恢復。
由於你心中可能出現這三種解讀,因而最後的「果」──你的回應──也會出現三個可能:
一、大家都是同事,誰怕誰?他討厭你,於是你也討厭他。接下來你對他是相應不理,也盡可能不和他的目光接觸,實在避不開,就回他一個不悅的臉色。
二、由於他的心情不好,你會多方容忍他,偶爾還會講個笑話給他聽,希望能緩和他的情緒。
三、你不單會容忍他,還會特別照顧他,例如幫他倒一杯溫開水,中餐的時候幫他買一份味道清爽的便當。
這段流程可以簡化成下圖:
首先,我們看這問題的「因」──A給你一瞥不好的臉色;你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解讀:
一、那是「不悅」的臉色:因為A討厭你,不屑和你打招呼。
二、那是「鬱悶」的臉色:因為A的心情不好,可能是早上出門以前和老婆大吵一架,或是剛才才被老闆訓了一頓。
三、那是「難受」的臉色:因為A的身體不適,可能最近得了腸胃炎、肚子痛,或是宿醉一夜,此刻還沒恢復。
由於你心中可能出現這三種解讀,因而最後的「果」──你的回應──也會出現三個可能:
一、大家都是同事,誰怕誰?他討厭你,於是你也討厭他。接下來你對他是相應不理,也盡可能不和他的目光接觸,實在避不開,就回他一個不悅的臉色。
二、由於他的心情不好,你會多方容忍他,偶爾還會講個笑話給他聽,希望能緩和他的情緒。
三、你不單會容忍他,還會特別照顧他,例如幫他倒一杯溫開水,中餐的時候幫他買一份味道清爽的便當。
這段流程可以簡化成下圖:
圖一:「因、果」流程示意圖
仔細看這張簡圖,你心裡有什麼想法?
同樣一個「因」,可以產生三種「果」;而其中的關鍵,就卡在「因」和「果」中間的那個「你的想法」。
請把重點擺在「你的想法」!
「想法」是非常主觀的。即使先前的「因」──A不好的臉色──不也是你個人主觀的想法嗎?
同樣一個「因」,可以產生三種「果」;而其中的關鍵,就卡在「因」和「果」中間的那個「你的想法」。
請把重點擺在「你的想法」!
「想法」是非常主觀的。即使先前的「因」──A不好的臉色──不也是你個人主觀的想法嗎?
你憑什麼認定那是「不好」的臉色?
人的思想不單主觀,也很武斷;通常你認為什麼,你就會看到「你想看到的」。
好比說你認為A討厭你,那麼即使A在對你笑,你也會認為那是「嘲諷的笑」、「冷笑」、「奸笑」……,總之,不可能是善意的笑。
反過來,假如你認為A喜歡你,同樣一個笑容就會變成「會心的笑」、「認同的笑」、「欣賞的笑」……。
即使思想不主觀,在眾多徵候當中,人們也會截取符合自己心中想法的現象。
好比說你認為最近股市會漲,那麼在每日上百條財經新聞當中,你會特別留意「多頭」新聞,也會對那些新聞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。反之,你認為最近股市會跌,那些「空頭」新聞對你就會有特別的吸引力。
人喜愛追求自我認同──心裡認為什麼,就喜歡也習慣看到什麼。
境隨心生就是這個意思。
由於境隨心生,和人相處的時候不要自布煙硝、自設戰場,手中拿了磚頭一塊一塊往上落,在自己和別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牆。
當然,前面的「因」──A給你一瞥不好的臉色──可能真的是「不悅」的臉色。
也假設A的確討厭你,但你不介意,並把他的臉色解讀成「心情不好」、「身體不適」,因而發自內心地同情他、照顧他──第一天如此……,第二天如此……,第三天又如此……,你認為A會和你敵對幾天?
依據我的經驗,不管A是誰,有多深的劣根性,又是如何地孤僻怪異,經不過五、六次你發自內心的關懷,必也能化解他對你的惡劣印象。
未必能保證兩人會成為好朋友,但絕不會是敵人。
切記:與人相處就像照鏡子──你對他笑,他也對你笑;你對他哭,他也對你哭──走遍天涯海角都是如此!
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打不過敵人就加入敵人!
講得很沒骨氣,卻非常有深意。
對一個極度痛恨的人,你應該如何和他相處?
除非能夠消滅,或斷然離開他,否則,給你一個衷心的建議:打從心底改變對他的「想法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