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不過就加入

  打不過就加入──聽起來挺消極的。
  或是更正確地說,沒志氣、沒出息。
  抱持這種想法的多半是渾渾噩噩之輩,一旦遇到困難便舉手投降,但求苟且偷安過日子。
  真如此嗎?
  試看以下兩個例子。

  我有一位朋友稱得上孝子,每天都準時打電話向他的父親請安。
  他父親年逾九十,除了兩耳重聽,腦袋瓜子也只想得到「自己關心的事」。
  假如你有這種長輩,肯定清楚這類對話的典型結果。
  沒有錯,他父親通常不理會別人說什麼,反正接起電話,「喂」了半天曉得是寶貝兒子打來的,接著便是一連串的「自言自語」。
  偶爾朋友有什麼事情想跟父親講,他必須不斷地拉高音量,幾乎是用吼地高喊:「你先不要講話,先不要講話……,你聽我講,聽我講……。」
  他父親會聽他講嗎?
  十之八、九都是持續地,猶如念經般地自言自語。
  可想而知,朋友常因想在電話上和父親說什麼,可是說不通,最後把自己氣得半死。

  我還認識一位愛狗的朋友,每天晚上風雨無阻,幾乎都會帶狗狗到公園散步。
  等到狗狗臭臭之後,只要不趕時間,他都會鬆開狗鍊,讓狗狗自由自在地在公園跑一陣子。
  一段時間以後朋友想回家,可是狗狗玩得不盡興,以致無論他怎麼呼喚,狗狗都置之不理。
  遇到這種情形,朋友一邊生氣罵狗狗,一邊作勢往公園出口走,口中還威脅著「我走嘍……,我走嘍……」,然後隱身在牆角探頭偷看。
  可惜這一招從來不管用。
  狗狗依舊東聞聞、西聞聞,這跑跑、那跑跑。
  朋友被逼得只好折返公園。
  如此情景幾乎每天都在重複上演。
  不管折騰多久,最終朋友還是手快腳快,猛不及然逮住狗狗,然後一邊罵,一邊幾個暴栗子敲在狗狗的額頭。

  上面兩個例子證明了一件事:我那兩位朋友都無法掌握「打不過就加入」的精神。
  這世間某些事情透過我們的努力,可能會產生轉變。
  可是,必然也存在一些事情,不管我們如何百折不撓、如何盡心竭力,那不動如山的,始終舊不動如山。
  朋友年逾九十的父親就是如此。
  誰可能改善他重聽的毛病?
  誰又可能讓一個老人的思想「不以自己為中心」?
  對於年逾九十的人,不管是誰,他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。
  自私的就是自私,寬容的就是寬容,暴躁的就是暴躁,和善的就是和善。
  別說你我,恐怕上帝對他們都是莫可奈何!
  打十次電話有五、六次生氣,錯的是我那位朋友,或他年邁的父親?
  再看我那位喜歡遛狗的朋友。
  狗狗在家中關了整整一天,一旦外出到公園放風,那種在空曠草地奔馳的快感,如何能夠約束?
  狗就是狗,你能期望什麼?
  跟牠說情講理、曉以大義?
  老人執著的習性、狗狗難以約束的野性,都屬於我們「打不過」的範疇。
  面對這種「打不過」,我們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去適應它。
  好比和年紀大的長輩講電話,首先要掌握「多聽少講」的大原則,其次是避免在電話裡面談論複雜的事情。
  複雜的事情當面談,一可比手畫腳,二能利用文字,溝通起來必然順暢許多。
  至於遛狗,如果缺乏耐性,那就一路牽著狗狗散步。
  假如覺得狗狗不夠自由,想要解開狗鍊,就必須有足夠的時間與耐性,反正狗狗玩牠的,你在一旁坐你的,等到狗狗累了、渴了,自然會回到你的腳邊。
  明知無法改變,卻日復一日地生氣,笨得不是自己嗎?

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、九,生活中有許多讓我們生氣的事情。
  面對令人生氣的事,首先問自己:我可能改變它嗎?
  如果不能,而自己也不願意忍受,那麼就請躲得遠遠的,眼不見為淨。
  假如躲不掉,又改變不了,我們能怎麼辦呢?
  只能調整自己去接受它,並且從心底告訴自己:打不過就加入!
  打不過就加入,不也是《臣服》的一種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