鬥爭的原則

  《戰國策》有許多有趣的故事,其中一則如下:
 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,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。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,大權漸漸落到幾個大夫手裡。
  原本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也沒例外。
  晉國的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。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,互相攻打征戰。後來有兩家被打散,最後只剩下「韓、趙、魏、知」四家。
  這四家又以「知伯」的勢力最強、野心最大。
  知伯為了削弱其他三家的勢力,假藉晉王的名義向各家索取一大筆土地。
  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,只有趙襄子不答應。
  趙襄子說:土地是祖先留下來的產業,說什麼也不送人。
  知伯聽得火冒三丈,馬上命令韓、魏一起出兵攻趙。
  韓、魏畏懼知伯的軍力而不敢反抗,順從地出兵參加聯軍攻擊趙家。
 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,帶著兵馬退守晉陽(今山西省太原市),抵抗了三年也沒有淪陷。
  三年以後趙襄子的信心動搖了,告訴臣子張孟談,說他準備投降。
  張孟談說不可以,並請派他當說客,私下去說服韓、魏兩家反叛,調過頭來攻擊知伯。
  趙襄子同意,於是張孟談私下拜見韓康子與魏桓子,以一句「唇亡齒寒」形容「韓、趙、魏」三家的互生關係。
  韓康子、魏桓子都明白這個道理,也討厭知伯,心想叛變。但是他們問張孟談,萬一知伯率先識破了他們的陰謀,韓、魏兩家豈不大禍臨頭?
  張孟談說:計謀出自兩位的金口,只進入我的耳朵;我不說,你們不說,誰會知道?
  韓康子、魏桓子聽了以後誠然點頭,三家因此私下訂立同盟,並約定當夜出兵夾擊知伯。
  張孟談從韓、魏那裡離開,心知他們的會面無法瞞得過知伯的眼線,因此又轉往拜會知伯,假裝詢問投降的條件,並告訴知伯他剛才和韓、魏商量過這問題,兩家都說請知伯裁決。
  知伯一聽趙家準備投降就很高興,於是提了一些條件。
  張孟談離開知伯的軍營,在門外遇到知伯的臣子知過。 
  


  知過進入軍營見了知伯,立刻警告韓、魏即將叛變。
  知伯問為什麼?
  知過說:我剛才在營門外碰到張孟談,只見他趾高氣揚、態度高傲;一個即將投降的臣子,絕不可能表現出這種高傲的態度。
  知伯沒有理會,知過隨即改姓並離開知國。當晚韓、魏、趙共同出兵,大敗知伯,知國亡。

  從以上故事,你能得到什麼教訓?
  人生難免會遇到一些難纏的對手。
  尤其是當你日漸高升、壯大,對手的能耐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。
  有句話說得好:若要衡量自己的價值,但看對手是什麼樣的角色。
  越到高處對手越強,鬥爭的結果越慘重,越要注意彼此的應對。
  假如無法避開一場生死存亡的鬥爭,切記鬥爭的二大原則:
  一、無法釜底抽薪,千萬不要動手。
  二、動手之前,萬萬不要表露敵意。
  表露得越早,對手準備的時間越長,越是陷自己於不利。
  講起來,實在有點那個是不是?
  沒人喜歡陷入生死存亡的鬥爭環境。
  特別是我,格外厭惡人與人之間的惡鬥不休。如果遇上討厭的人,不是調頭就走,就是衝向前去狠狠K他一頓。
  也因此,我曾經寫了篇文章《共好》
  我是發自內心地期望人與人之間都能夠共好。
  可惜,人生往往身不由己。而且,除非你一輩子都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,否則,終將會碰上生死存亡的大鬥爭。
  躲不過的時候,就要勇敢地、聰明地面對它。
  那就是鬥爭的兩大原則:
  一、無法釜底抽薪,千萬不要動手。
  二、動手之前,萬萬不要表露敵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