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不太順暢的事情。萬一碰上了,你會如何應付?
眼睜睜地看著它日復一日地發生,把它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?
或是絕不妥協,絞盡腦汁也要解決它?
中國人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,習慣了權威體制下的生活。服從,是我們能夠安居樂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。往往上面怎麼規定,就怎麼做;上面給我們什麼,就接受什麼。不問合不合理、適不適當,反而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。經年累月服從成了習慣,淹沒了我們「求新求變」的基本人性,面對大部分的不順暢,只把它當成不可避免的麻煩,不積極突破,更不思謀改進之道。
其實,不管事小事大,逆境,一定要突破;不順暢,務必要解決。不管什麼麻煩,只要下對藥、用足力量,定然有解決的方法──聽起來是廢話,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不是廢話。
一九九七年我到海軍參謀學院受訓,報到第一天,走進教室,發現裡面的桌椅安排如圖一。
眼睜睜地看著它日復一日地發生,把它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?
或是絕不妥協,絞盡腦汁也要解決它?
中國人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,習慣了權威體制下的生活。服從,是我們能夠安居樂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。往往上面怎麼規定,就怎麼做;上面給我們什麼,就接受什麼。不問合不合理、適不適當,反而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。經年累月服從成了習慣,淹沒了我們「求新求變」的基本人性,面對大部分的不順暢,只把它當成不可避免的麻煩,不積極突破,更不思謀改進之道。
其實,不管事小事大,逆境,一定要突破;不順暢,務必要解決。不管什麼麻煩,只要下對藥、用足力量,定然有解決的方法──聽起來是廢話,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不是廢話。
一九九七年我到海軍參謀學院受訓,報到第一天,走進教室,發現裡面的桌椅安排如圖一。
圖一、桌椅安排示意圖
每班有十六名學生,分成四列四排(圖示只有一排),左右兩列靠牆,中間留下三條走道。每個學生有一個大書桌,左邊那張小的是電腦桌。聽課的時候學生面對前方講桌,如果想要使用電腦,必須左轉,面對電腦桌。當然,許多同學聽課時不使用電腦,電腦桌朝哪兒對他們不重要,但是對於我這種打字速度遠超過寫字速度的學生,我一邊聽課,一邊打電腦做筆記,或是寫我自己想寫的文章。如此一來,就出現教室裡面有的學生面朝前方,有的學生面朝左側──試想一下,那是多麼滑稽又不協調的畫面!
為什麼不把電腦桌和書桌平行排列呢?
對不起,橫的空間不夠大,倘若把所有電腦桌拉成平行,中間的走道即使單人也難以通行。不得已,只好排成圖一的形式,三條走道的寬度容許兩個人對遇而過。
假如你是我,會怎麼辦?
走進教室的時候就是如此,你想怎麼辦?
百分之九十九的軍人都不會想「怎麼辦」,只好忍受現況,接受上面安排的一切。
我是反叛、不服從的個性,即使在講究「唯命是從」的軍中待了二十七年,只要碰上不順暢的事,管他三七二十一,不徹底解決,絕不善罷甘休。上了一天課,我脖子轉痠了,腦袋瓜便活動起來,當天晚自習拿了皮尺略一丈量,再跟全班同學溝通,好不容易才說服眾人把桌椅重新排列成圖二的形式。
為什麼不把電腦桌和書桌平行排列呢?
對不起,橫的空間不夠大,倘若把所有電腦桌拉成平行,中間的走道即使單人也難以通行。不得已,只好排成圖一的形式,三條走道的寬度容許兩個人對遇而過。
假如你是我,會怎麼辦?
走進教室的時候就是如此,你想怎麼辦?
百分之九十九的軍人都不會想「怎麼辦」,只好忍受現況,接受上面安排的一切。
我是反叛、不服從的個性,即使在講究「唯命是從」的軍中待了二十七年,只要碰上不順暢的事,管他三七二十一,不徹底解決,絕不善罷甘休。上了一天課,我脖子轉痠了,腦袋瓜便活動起來,當天晚自習拿了皮尺略一丈量,再跟全班同學溝通,好不容易才說服眾人把桌椅重新排列成圖二的形式。
圖二、重新排列後的桌椅示意圖
重新排列以後,走道減少一條,剩下的兩條也變得較窄,兩人對遇時必須側身而過。新的排列方式會不會比較方便、合理?
再舉一個例子。
遊記中我寫了篇《令人失望的張家界》,曾經提到我到張家界旅遊排隊的痛苦經歷。假如問現場工作人員:是否有解決的方法?得到的答案可能是「多派車,拓寬道路」,頂多再加一個「適切管制熱門時段的人流量」。
遊記中我寫了篇《令人失望的張家界》,曾經提到我到張家界旅遊排隊的痛苦經歷。假如問現場工作人員:是否有解決的方法?得到的答案可能是「多派車,拓寬道路」,頂多再加一個「適切管制熱門時段的人流量」。
如果再問他們:就現有的物質環境,能否找到具體的改善方法?
他們鐵定說不可能。
當然不可能。如果可能,不早做了嗎?
現在讓我們設身處地想想這個問題,思考一下可能的解決方法。
先說問題。
在公園即將關門的時刻,大批遊客結束一天旅遊,不約而同趕往環保巴士站,希望盡快乘坐巴士離開。排隊的人潮一路綿延七、八十公尺,平均來講,約需一至兩個小時才能上車。
當然不可能。如果可能,不早做了嗎?
現在讓我們設身處地想想這個問題,思考一下可能的解決方法。
先說問題。
在公園即將關門的時刻,大批遊客結束一天旅遊,不約而同趕往環保巴士站,希望盡快乘坐巴士離開。排隊的人潮一路綿延七、八十公尺,平均來講,約需一至兩個小時才能上車。
公園擁有上百輛中型巴士,各景點的班次不定,多半是依據需求臨時調度。隊伍排到像相片中這種程度,可能會緊急抽調三、五十輛巴士支援。有時候五、六分鐘沒看到一班,又有時候一下子來五、六班。
巴士車程約需三、四十分鐘,排隊的人群全走了一天,個個累癱了,每個人都想舒舒服服坐在車上。再加上排隊排了一、兩個小時,等一班車不過幾分鐘,誰願意在最後,好不容易排到最前面,回程卻是一路站著?
也因此,不管等候的人群有多少,車上很少出現站票。
我概略算了算,巴士的座位有二十七個,如果站滿,不要太擠,至少也可以增加二十個乘客。
假如你是工作人員,會怎麼做?
勸導等在隊伍前方的遊客,在座位坐滿以後繼續往上擠?
哪個排在前方的遊客願意?
我猜想工作人員可能也勸過,可惜無效,以致到後來全不講了。
反正是你們在等車,關他何事?
如果工作人員肯動動腦,換個方式,在巴士啟程以後,往前五、六十公尺,另外成立一個「站票列」──不願意排隊等座位的遊客,請直接到站票列。巴士在原來起站載滿了乘客,接著駛往站票列接第二批「自願站票」的乘客。如此一來,縱然完全不改善物質環境,不也立刻疏緩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人潮?
想想我舉的兩個實例,說穿了,有什麼聰明之處?
雖然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,但比起XY方程式,不是簡單許多?
可是,張家界公園開放了那麼久,為什麼沒有採用這種措施?而我在海軍參謀學院同期有四個教室班,除了我們這班在我的勸說下改變桌椅的排列方式,其餘三班仍然照舊。
為什麼沒人去想一想怎麼改善?
而即使示範給他們看──怎麼做可以有效改善,許多人還是墨守成規、不動如山?如果工作人員肯動動腦,換個方式,在巴士啟程以後,往前五、六十公尺,另外成立一個「站票列」──不願意排隊等座位的遊客,請直接到站票列。巴士在原來起站載滿了乘客,接著駛往站票列接第二批「自願站票」的乘客。如此一來,縱然完全不改善物質環境,不也立刻疏緩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人潮?
想想我舉的兩個實例,說穿了,有什麼聰明之處?
雖然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,但比起XY方程式,不是簡單許多?
可是,張家界公園開放了那麼久,為什麼沒有採用這種措施?而我在海軍參謀學院同期有四個教室班,除了我們這班在我的勸說下改變桌椅的排列方式,其餘三班仍然照舊。
為什麼沒人去想一想怎麼改善?
對大部分的中國人而言,服從是美德、認命是習慣。求新求變在中國的社會,是異類、是叛逆、是問題製造分子。管他規定是什麼,只要照著做,做好做壞,都是制定規定的長官該負責;人人抱著自掃門前雪的心態,不思改進、不謀效率、不管結果。也因此,中國人即使聰明,中國即使地大物博,中國即使文化悠久,中國的進步卻一直裹足不前。
逆境,一定要突破,也一定可以突破──哪一天每個中國人都有這種想法,十個美國也不是中國的對手。